9月30日,为深化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落实“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使命,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邀请贵阳市南明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冯铁辛老师,在明理楼425组织开展了“历史学师范生课堂教学实践指导”。课程聚焦“精准指导、实战锤炼、以师促学”,并由我系梁中美、朱更勇、李瑞平三位教师一起组成指导团队,针对2023级历史学师范生,围绕“郑和下西洋”等初中核心课例开展教学指导,助力准历史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
五位学生试讲结束后,冯铁辛首先指出,师范生普遍能完成基本史实的讲授,但在历史思维培养、学生认知适配、史料批判运用三方面存在明显提升空间。对此,他提出三点改进建议。
一是强化“问题链”设计。他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是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怎么样”。如可设计递进式问题,“船队规模远超同时期欧洲,背后是国力支撑还是政治需求?”“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用问题推动深度学习。
二是把握“学生视角”,紧抓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冯铁辛提醒说:“初中生的抽象思维仍在发展,要避免直接抛出‘朝贡贸易’‘海权意识’等概念。比如,用‘如果你们是当时的工匠,会跟着郑和船队出海吗?’‘收到的外国礼物中,哪些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等问题,将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结。”
三是一定要避免将学生带入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史观。冯铁辛强调:“历史课堂要强调史料实证,培养‘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意识。引用《瀛涯胜览》《明会典》等原始史料时,需引导学生辨析作者立场;使用网络素材前,更要核查信度,避免以讹传讹,更要明白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
最后历史系系主任梁中美、专业指导教师朱更勇、李瑞平也进行了点评。老师们表示,本次课程教学实践覆盖2023级100余名师范生,学生通过观摩学习、参与研讨,受益匪浅。希望同学们高度重视备课和对教材的熟悉,以期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更上一层楼。

冯铁辛老师现场指导

学生教学
图/梁中美
文/谢志俭
一审/朱更勇 二审/蔡知远 三审/万国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