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建设 | 教学广场 | 学术科研 | 党建思政 | 招生就业 | 学生天地 | 校友之家 | 学校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情要览 
 学院规划 
 学院机构 
 领导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学院规划


   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学校加快建设区域一流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学院发挥优势凝练特色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对于全面深化各项事业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五年,是历史与档案学院加快发展步伐,做好师范专业认证,开展硕士点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五年。为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合理做出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年)》等文件精神,按照学校“应用型、师范性、开放性”的办学定位,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2345”战略目标,结合《贵州师范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绩      

(一)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成绩显著

“十三五”期间,我院基层党委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围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推进学院党建工作有序开展。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培训,每年学生党员发展比例保持在8%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贯彻实施党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实施二级教代会和工代会制度。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完成了基层党委、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 201720192020年我院基层党委被评为学校先进院(系)级党组织。20162017年被评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

3.围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教师党支部2016201720182020年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支部。 2019年,我院基层党委、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均被认定为“贵州师范学院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创建达标单位”。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一岗双责”。深化责任意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领导班子成员将分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二)学科建设方向更加明确

“十三五”时期,学院学科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等均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一个校级一流C类建设学科——中国史;新增一个校级教学团队“中国史教学团队”;新增一个专业——会展业务(已划归旅游文化学院);新增校级教改项目6项(其中历史学4项,档案学2项)、新增一项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历史学,黔教高发[2014]378号)。

(三)学术研究 成果硕果累累

新建一个校级非编制研究机构“贵州素质学会黄埔军校文化研究会”,教师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4篇,其中核心期刊21篇;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教育部课题1项,省级课题12项,厅级项目9项;完成史学专著7部;参加编写史学专著3部,参加古籍校注3部,1名教师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四)专业建设重点更加明确

2015年以来,学院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档案学概论、档案编纂学等主干课程都申请了教学改革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都进行了改革。拥有校级教学名师2名,2名教师获省级课改项目二等奖、1名教师获省级课改项目三等奖,3名教师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0名教师获校级教学质量奖。

(五)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高

 “十三五”时期,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高。经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进行多次修订与完善,历史学专业大幅度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类课程,档案学专业增加档案管理实践课程,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需要、与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院与企业行业合作育人的机制初步形成,新增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达5个,实训室1个。8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分别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的较好成绩,2名学生获省级大学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4名学生获得二等奖,4名学生获得三等奖,在学校的“三字一画”、普通话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全院20182019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学校平均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我院毕业生的就业面向基本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高,就业岗位适应性强,用人单位反馈较好,符合社会需要。

“十三五”期间我院学生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全面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体系,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队伍建设为突破、规范管理为保障,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生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结合学院实际和专业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积极健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实践锻炼能力。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基地建设工作,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和反馈机制。

(六)师资职称结构更加合理

学院教职员工从17人增加到33人(专任教师24人),教授从2人增加到7人,副教授从9人增加到近1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已达72%。学院中中青年教师比例为81%。学历结构上,有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达90%以上。学院教师学历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良(大多来自省外著名高校),已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院教师普遍树立了“既教好书,又育好人”的职业信念,近年来涌现出了“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优秀辅导员”等多名先进人物。

(七)服务社会意识有较大提高

一是举办2020年贵州省档案从业人员培训班,提高省直部门档案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二是承办2019年中学历史教育研讨会,为历史学迎接新高考改革奠定了基础;三是利用三下乡活动,参与地方扶贫档案整理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平衡。2018年学校进行了专业调整,档案学专业缺少实验室管理员,仅有专业教师6人,很难支撑一个专业的发展。而历史学教师平均年龄已接近45岁,年龄结构偏大,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及创新力不够。

(二)学院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凝练仍需加强。学院专业定位及服务社会意识不够强,历史学与档案学两个专业仍过于注重基础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仍处于探索阶段,学院特色不够鲜明,金课建设尚未取得突破。

(三)学科建设缺少高层次平台。历史学副高以上职称占比72%,但科研经费与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虽然“专门史”成为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史”被列入校级C类一流学科,但没有省级重点学科,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成果奖较少。

(四)科研团队的合力仍未形成。学院初步打造了“贵州中学历史教育”“贵州地方史”“贵州档案文献”三个科研团队,但团队的研究主题不明确,领军人物不突出,研究规划滞后,研究合力与影响力有限。

(五)教学团队的研讨机制尚未建立。学院“中国史”、“专门史”教学团队尚处于整合时期,尚未形成新的教学理念与体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影响力有限。

(六)大环境下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未来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因素,新建二本院校也面临着专业调整的压力,这对我院历史学专业招生产生较大影响。

(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尚未融入“三全育人”过程中。专业认证与审核评估都需要把“学生中心”的理念贯穿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教师尚未真正树立起课堂教改意识,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评价过程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体育、美育、劳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

 

三、机遇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专业发展具有良好外部条件。根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启动新高考改革,历史学专业作为文科类必考科目,初高中对历史教师的需求量增大,档案学作为省内唯一专业,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需求量日益增多,迎来规范发展的新高潮。这些都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科发展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历史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成为国人共识。作为二级单位的历史与档案学院,整理历史文献档案,开展历史研究,培养高素质历史人才,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人才培养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传承历史文化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历史与档案学院的两个专业,在培养史学人才与档案人才的同时,保存与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总结和汲取历史教训、借鉴历史智慧开创未来也是专业内在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面临挑战

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条件还不很充分。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教师培训经费不足,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路径不够清晰,竞争性发展意识不够强,对高质量人才的标准把握不准,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不是很高。

学科建设缺少有影响力的突破点和领军人物。学科建设与省“十四五”规划中“三大战略行动”“四化”建设目标结合不够紧密,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才偏少,没有教师获得省级以上重大招标课题,学科建设没有集中突破点,学科特色没有形成,缺少省内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经济社会发展对历史学和档案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本学院的两个专业很难直接对接贵州省十四五规划“四化”产业发展战略,需要跨学科、强应用的专业发展思路,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型、能力型的社会需要人才。

第二部分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贵州省“十四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为指导,以《贵州师范学院“十四五” 改革和发展规划》为依据,以社会发展对历史教育、历史文化研究、档案整理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为主线,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宗旨,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二、发展定位

(一)办学总体定位

和学校一型两性总体定位一致,即应用型、师范性、开放性。

1.应用型:档案学专业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档案整理与利用技术服务。开展应用型研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开展社会服务,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

2.师范性:历史学专业突出教师教育的办学优势特色,以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以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职前职后融合发展的教师教育机制,打造教师教育特色品牌。

3.开放性:按照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精神,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坚持创新驱动,积极与地方政府、中学、国内外高校、企事业和行业共同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机制,提高学院影响力。

(二)办学具体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建设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学科,培养职业道德高尚、职业技能娴熟的应用型人才。

2.办学类型定位:做特历史学,做精档案学。

3.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构建服务终身教育的培养、培训体系。

4.学科专业定位:以历史学教师教育与档案整理实践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

5.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宽阔,素质全面,善于创新,具有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6.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贵州,辐射周边,服务基层教育和各级档案机关、企事业单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7.办学思路:一是要紧密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二是要围绕教育部专业认证要求,及学校“一型两性”的办学定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三是围绕硕士点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规范化建设,确保审核评估与师范专业认证的顺利通过;

2.加强历史学与档案学学科建设,力争其中一个学科达到硕士点建设的要求;

3.教师队伍建设在年龄结构方面得到优化,力争建立省级教学团队或学科建设平台;

4.大力提高历史学专业与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初步形成专业特色,确保最终就业率高于学校平均就业率。

(二)具体目标

1.党的建设。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从严从实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党员导师助你成长”党建实践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功能,全面开创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

2.学科建设。十四五期间,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历史学与档案学学科协调发展,重点建设教育史、地方历史文献档案整理与研究、红色文化研究三个领域,力争新增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或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2个,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个。获批国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科研活动经费达到100万元,其中横向科研经费10万元;发表中文核心、CSSCI论文15以上,出版专著2部;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项。对标做好申请图书馆、档案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的准备工作。

3.培养质量。在校本科生规模控制在800人以内,联合培养研究生4人。新文科建设有成效,新增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1个省级一流专业,新增省级一流课程1-2门。历史学通过师范专业认证,档案专业通过审核评估和教育部非师范专业认证,获批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以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10项以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师范教育特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4.人才队伍。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建立教学、科研、管理等队伍相互支撑的机制。到2025年,专任教师28人,教授9人,副教授11人,博士比达到50%双师双能型师资达到60%。引育高层次领军人才1名,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1名以上教师入选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工程。

5.开放合作。围绕国家、省对外开放战略,加强与省文史研究馆、旅游文化厅、县级单位合作,积极与省外同行专业联系,进一步拓展与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扎根贵州大地,积极融入强省会五年行动,深化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合作,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6.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的设施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条件,设立三字实训室,发放小黑板;进一步扩大考研辅导室;,完善教学条件,力争职工之家藏书达500册,收集地方文献电子图书达到1万册。

7.社会服务。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健全平台+专家+团队+基地模式,注重校地、校企协同发展,建设一至两个服务乡村振兴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型智库,创新创业培训经费有明显增加,培训教师和档案人员200人次以上。

8.治理效能。坚持和完善依法依章治院,健全学院基层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制度,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制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深化绩效考核,合理配置资源,完善管理制度,激发办学活力。 

附表:历史与档案学院“十四五”核心办学指标一览表

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2021-2025

指标性质

人才培养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控制数(人/年)

800以内

约束性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规模(人)

3-5

约束性

普通本科专业控制数(个)

3

约束性

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个)

1

预期性

新增省级一流专业(个)

1

约束性

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门)

0


新增省级一流课程(门)

2

约束性

新增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项)

2

预期性

新增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项)

3-4

约束性

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0


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2

预期性

新增校级教学成果奖(项)

3-4

预期性

新增国家级竞赛奖(项)

1-2

约束性

新增省级竞赛奖(项)

5-6

约束性

就业率

90

约束性

学科建设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个)

1

预期性

新增省级一流建设(培育)学科

1

约束性

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个)

1

约束性

新增国家级项目(项)

2

预期性

新增省部级项目(项)

4-5

预期性

新增横向科研项目(项)

2

约束性

新增学术专著(部)

2-3

预期性

SCIEISSCICSSCI论文(篇)

4-7

预期性

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

0-1

预期性

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项)

1-2

预期性

科研活动经费(亿元)

0.01

约束性

队伍建设

生师比

18:1

约束性

“十四五”末专任教师控制数(人)

28

约束性

“十四五”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

50%

约束性

“十四五”末“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

60%

预期性

新增高层次领军人才(人)

1

预期性

新增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个)

1

预期性

新增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称号(人)

1

预期性

新增省级教学名师(名)

1

约束性

新增校级教学名师(名)

2

约束性

社会服务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

1

约束性

教师培训(人次)

50

预期性

档案人员培训

200

预期性

(备注:指标性质分为约束性和预期性两种类型)







Copyright @ 2008-2014 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游览:
本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