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贵州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首轮《贵州省志》副总纂、《贵州通史》副总编、教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贵州省资深史学家史继忠先生,应邀在印山讲坛,做了题为“贵州地方志‘旧’与‘新’”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万国崔教授主持。贵州省档案馆、我校文史、档案专业师生一百余名,到场交流、学习。
讲座伊始,史继忠强调,修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延续两千余年。志书记载各级行政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情况,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以1949年为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编修的志书统称为旧、新志。随后,他逐一列出旧志,并解析其撰写特点。他说,晋人常璩所纂的《华阳国志》是西南地区最早的方志,现存最早的省志是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明(嘉靖)《贵州通志》在图之后分为十二卷,以事为经分为十个门类。明万历《贵州通志》不失为“黔中善本”。明(万历)《黔记》乃万历时贵州巡抚郭子章私纂,是明代最为宏富的一部省志。清代有(康熙)《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收入《四库全书》。《遵义府志》被梁启超称为“府志中第一”。生动的方志撰写故事和现实的案例分析,使抽象的贵州方志精神变得具体而生动。在比较新志与旧志的特点时,他说,新志继承修志的体例和基本原则,在篇目和内容上多有改变。一言以蔽之,新志与旧志纲目体制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代变迁、科学发展。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就贵州方志的现代转型、新志撰写等问题,与史继忠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本次讲座是方志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大量的文献材料加深我们印象,使理解更为深入。幽默、生动的讲授风格,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以及旁征博引的方志材料展示,让师生们在轻松、愉快中度过一个收获颇丰的下午。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贵州方志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贵州地方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同学们纷纷表示,将努力学习、传承贵州文化精神。

讲座现场

史继忠先生讲学中
文/图 李忠峪 编辑/刘凯 复审/蔡知远 终审/万国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