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印山讲坛”系列讲座第十二期、题为“地域、文献、文化——贵州方志文献漫谈”的学术讲座,在印山书院二楼“山骨讲堂”举行。讲座邀请了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历史系三级教授魏郭辉担任主讲人。我校历史学专业的众多师生前来聆听、交流学习。
讲座伊始,魏郭辉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巧妙开题,倡导同学们研读方志文献。同时,又亲身去感受方志里的地域文化。接着,他深入剖析了方志文献的重要作用,指出地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书,记录地方的自然、人文、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有着“捕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珍贵价值,在存史、资治、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讲述贵州方志发展史时,魏郭辉引经据典,让师生们充分领略其深厚底蕴。贵州地方志发端于东晋常璩所撰记录巴蜀史事的《华阳国志》,宋元编修方志多有亡佚失传,明代全国现存方志中贵州有9种,清代现存89种且类型多样,民国现存93种且多为乡土志、体例逐渐为章节体。尤其是,抗战时期高校南迁注重社会学调查,搜访乡贤文献,如张其昀《遵义新志》,便是浙大史地系师生用7年时间编撰而成。
对于文献方志的未来展望,魏郭辉提出三点:一是学科视角下的方志辑录。从不同学科视域对方志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尤其是区域史研究,应给予更多关注;二是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挖掘方志文献。他指出,将文献、地图和数据相结合,是未来历史档案学科的发展趋势;三是深入研究方志编纂方法与编纂思想。强调方志编撰需注重序跋和凡例,要实地调查并关注民生。
此外,魏郭辉还热心地为同学们推荐了多个文献方志的获取渠道,如地图书、黔方志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知识图谱、奎章阁网站等,鼓励同学们利用这些资源平台来做科研项目,其成果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最后,魏郭辉强调,要学好方志文献,应多看原始文献,学习文言文,加强自身专业技能。
此次讲座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贵州方志文献的知识盛宴,不仅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贵州方志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价值,也为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相信在之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将在历史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文/图 路玲 一审/任宗仪 二审/梁中美 三审/万国崔

讲座现场局部

讲座现场

讲座宣传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