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韦丹凤主讲2025年“印山讲坛”第九期

   时间:2025年09月08日 09:14 [ ] 浏览次数: 来源: 责任编辑:lishi 视力保护色:

2025年9月5日,“印山讲坛”系列讲座第九期、新学期第一讲、题为“血铸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与抗战时期的中国国际通道”的学术讲座,在印山书院二楼“山骨讲堂”举行,讲座由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副教授韦丹凤主讲。我校历史与档案学院师生共计约130人到场交流、学习。

韦丹凤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交通史与抗战史研究,深耕抗战交通史研究领城十余年,主持国家级课题“西南抗战公路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研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讲座中,韦老师从滇缅公路的修筑背景、筹建过程、运输历史及其战略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阐述。韦丹凤指出,滇缅公路的修筑源于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港口和铁路被日军切断,国民政府为寻找新的国际物资运输通道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在此背景下,滇公路的建设成为关乎民族存亡的关键举措。这条公路不仅成为连接中国昆明与缅甸腊戌、唯一畅通的陆路国际通道,还承担着援华物资运输重任,被誉为抗战的“输血管”与“生命线”,为正面战场提供了宝贵的军需补给,为中缅印战区协同作战提供后勤保障基础。

在谈到滇缅公路的筹建过程时,韦丹凤详细介绍了其内外部背景。然而,修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多次提议均遭搁浅,直至抗战全面爆发后,龙云向蒋介石提出建议,才最终促成滇缅公路的修筑。滇缅公路的修筑工程浩大,条件艰苦。韦老师通过珍贵的图片和史料,生动再现了当时云南人民在缺乏现代工程技术、设备和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依靠人力开山凿石,历经九个月艰苦奋战,最终修通这条长达数千公里的公路的壮举。在营运环节,滇缅公路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韦丹凤介绍,初期由地方分段管理,效率低下,为此,管理机构实现了从分散到统一的重要转变,将运输、养护、治安和医疗等多个职能部门整合为一体化管理体系,逐步改善了运输状况,滇缅公路的坚守成为远征军出国作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韦丹凤还强调了滇缅公路在战略、技术和社会价值的多重意义。它不仅打破了日军的封锁企图,成为支撑抗战的“生命线”;还开创了大规模山区公路快速修建的先例,为后续川滇、滇康等战备公路建设提供范本;更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变迁,推动了现代交通观念、经济文化的传播。

讲座尾声,韦丹凤深情呼吁大家铭记这段历史,铭记为修筑滇缅公路付出巨大牺牲的云南民众和华侨机工。她表示,滇缅公路不仅是抗战的生命线,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启示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兼顾战略前瞻性。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师生们纷纷表示,通过韦丹凤的精彩讲述,对滇缅公路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文/王秦 图/王嘉欣 王秦 一审/梁中美 二审/蔡知远 三审/万国崔

讲座现场1

韦丹凤主讲

讲座现场2


上一条:历史与档案学院22级历史学专业学生 赴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开展实习
下一条:贵州师范学院2026届实习生进驻贵阳花溪佳强学校 开启教育实践新程

文章下载】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