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课程教学实践

   时间:2015年08月29日 18:32 [ ] 浏览次数: 来源: 责任编辑:lishi 视力保护色:

课程教学实践

 

12014年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立项23项。

2)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时,融入学生教学实践活动。

 

参加乌当区东风镇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

 

 

学生参加乌当区文物普查接受乌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胡晓荣老师培训

 

 

 

 

 

 

 

 

 

 

 

 

 

 

李忠峪老师获国家课题后,结合《档案保护技术学》课程,带学生赴香纸沟开展相关实践调研,并参与央视纪录片拍摄。

 

3)按照教学计划开展的实践教学课程

 

参观乌当区春晖民办学校

 

实践参与者: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学生(普高11级,共15人)

实践主题:参观民办学校、投身春晖行动

实践地点:贵阳市乌当区春晖民办学校

实践目的:深入民办教育,以实践的形式亲身感受体验中国教育的最基层,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践形式:参观现代化教学设施、随堂听课、与教师、实习学生座谈

                  春晖民办学校校门

一、参观现代化教学设施

乌当春晖民办学校创办于2001年4月,座落于乌当区,新校舍于2005年落成,随着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该校发展速度很快。

学校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这在民办学校中算是比较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可满足学校的教学和学校。尽管经费上很有限,但学校依然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在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方便了教师和学生。

除了电教设施外,学校还有一个现代化的阅览室,房间宽敞、明亮。图书、座椅、电脑一应俱全。阅览室平时都开放,电脑也免费让学生使用,方便学生查阅资料。

                    现代化的阅览室

 

二、两堂生动的课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我们将此行的教育调查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按照活动计划部署,我们观摩了我院09级实习生史志勇的一堂课。课堂生动,有趣。据他本人了解到,他光是备课阶段就查阅了大量的课外资料。他说,要上好一堂课,不是把教科书念熟、背熟就了事,也不是写好教案照着读就可以的。而是要查阅相关的史料,构思精妙,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课才有意义。

听完这堂课,我们有机会再旁听了一堂外教的课。外教Mike来自美国,今年到贵州支教,他说他很喜欢和学生打交道,也很喜欢贵州。他的课融入了美国的教育理念——参与式教学,寓教于乐。学生们很爱上Mike的课。觉得英语一点也不难。

                        聆听观摩课                                  

三、与学校领导、教师座谈

下午,我们与春晖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了座谈。据校长的介绍,该校在乌当民办学校中算是比较成功的实例,学校校长长期以来对教育一直在思考,怎样的教育环境才能让学生成长?成长需要什么动力?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适合小学生?如何提高师资水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为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也和校长及教师们作了讨论。作为师范类大学生,我们也肩负着教育的使命,也在思考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中国的教育该如何走,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定位和作用都是我们讨论的热点。

其次,校长好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增长了见识,在实践中体验了基础教育在贵州的情况。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使我们更加坚定“为人师表”意志,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贯穿到人生的每一堂课中。

    

                                       遵义湄潭社会实践活动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自筹建伊始,就开始了对浙大西迁项目的研究工作,制定了近两年的研究规划,今年的重点工作是搜集湄潭时期浙大办学亲历者和信息拥有者的口述材料。浙大西迁亲历者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搜集他们的口述材料刻不容缓。为此,中心于五一假期组织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部分师生到湄潭和永兴两地进行抢救性资料搜集和采访活动。

429日——51日,我校历档学院、人文社科基地——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行三十余人,来到湄潭,就浙大西迁课题展开了调研与考察活动。

历史与档案学院赵河清、梁瑞与孙祥伟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浙大西迁纪念馆——湄潭文庙,永兴浙大办学遗址等。印丽馆长向全体师生讲解了浙大西迁的历程,19379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760多名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几经辗转,最后落脚湄潭,艰苦办学7年,浙大师生在艰难的条件下秉承“求是”校训,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人的重要学术成果都在湄潭成稿,浙大因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取得的学术成就,被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浙江大学在湄潭七年间,为贵州乃至全国培育出数万名人才,其中在浙大任教与学习过的两院院士就有45人,他们不仅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还为湄潭乃至黔北经济、政治与文化事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印丽馆长声情并茂的解说,感染了在场的师生。

我校师生与浙大西迁纪念馆举行了别开生面的主题交流会,并与浙大西迁纪念馆就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举办浙大西迁巡回展览达成初步协议。

 

我校师生在湄潭中学竺可桢像前合影

我校学生采访原浙大教师家属

 

 

上一条:黔风创意

文章下载】     【打印】    【收藏】    【关闭】